和美乡村建什么?

首页标题    和美乡村建什么?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在三农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指导未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具有广泛扎实的现实基础,符合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需要进一步研究、谋划、贯彻落实。
一、从四个方面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环境,能满足农民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升级版”。其中“和”更突出的提升是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体现出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美”更侧重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乡村,做到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
(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扎实基础,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是逐步演进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与美丽中国的理念相适应,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新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专门部署“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国已建设5万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更加沉稳。党的二十大是在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时期召开的大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在以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阶段做出的新部署,是政策继承、实践延续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符合乡村未来发展趋势,是把握规律主动担当的顺势而为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社会分工更加趋向高效率,部分农村出现一定的衰落现象,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空心化现象也一定程度在乡村客观存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顺应客观规律,考虑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不同发展趋势的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突破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强化乡风文明建设,营造农民身份认同感的氛围,促进邻里乡亲和睦相处。
(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要素环环相扣,是系统设计和整体谋划的建设单元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内涵上包括“宜居”的因素、“宜业”的因素、“和美”的因素,需要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重塑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因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单元,相关建设内容应该是整体谋划、全面推进,既要在以往建设基础上升级换代、再创新高,又要适应各方需求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不应互相割裂、有所偏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把握好各部分之间的对接关系,促进各个部分是统筹协调、相互支撑,形成系统化的提升,使农村真正的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集中展示强农惠农政策的效力,是各方合力推进的平台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在农业、农村、农民这块土壤的三农阵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应有之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对标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各部门各条线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乡村、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战、分头行动,在新的历史阶段逐步打造现代化的乡村生活形态。
二、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基本点
在系统领会、准确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丰富内涵与外延的同时,应从建设的本质要求、乡村特色和建设时序中,找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台抓手,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切口,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点。
(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为主攻目标
对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点上突破。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通过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化乡村治理体系、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开发乡村多元价值,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为农民而建、让农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农民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家园,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成什么样,怎么建,要农民说了算,以满足农民的物质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宜居宜业和美为标准,目的是让农民过上满意的幸福生活。同时,注重农民参与,无论在规划设计,还是项目实施、后期管护等各个环节,号召大量的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积极参与建设乡村,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文条件,促进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突出乡味、体现乡韵为特色所在
村庄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村庄风貌各具特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做法,不能千村一面。需要立足乡村地域特征,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科学合理规划农村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和设施建设;需要保留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赓续红色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保留民族特色等,发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自然资源增值,促进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让乡村文明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统筹推进、分区施策为工作策略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坚持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持上下衔接和分层推进。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一定做好顶层设计落实落细落地,分层分解责任,确定任务分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等,形成上下联动、分级建设的良好局面。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推进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五)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循序渐进、注重质量为基本态度
纵观农业农村建设发展历史进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发展阶段中的一种高级形态,乡村建设是个长期过程,既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做到循序渐进,从容推进;又要以时不我待的状态,勤奋认真的作风,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做到遵循规律,注重质量。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建设历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三、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五个关键领域
当前,乡村建设行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95%以上的村庄已开展清洁行动,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地见效,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实际增长9.7%;各地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但各地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群众参与性不高、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群众精神文化比较匮乏、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必须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村具备更好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强化基础条件建设,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底色
一是城乡互通,坚持城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差距。二是乡村为先。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乡村水利、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养老、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场所建设,着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往自然村(组)覆盖、往户延伸。三是建管并重。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建立管护公示制度,不断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切实把公共基础设施建好、用好、管好、维护好,确保设施发挥实效。
(二)强化公共服务便民,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成色
一是普及普惠。加快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二是聚焦短板。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公共服务事项,进一步优化投入、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村级综合。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制定村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及代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依法简化行政执法办事流程。
(三)强化人居环境改善,增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亮色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坚持“有序推进、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推进”原则,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分区域、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四)强化乡风文明建设,凸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特色
一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建设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设施,把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更好地对接起来,做到真正有用。二是尊重村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加强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推进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融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四是探索运用政府购买、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五)强化乡村有效治理,稳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本色
强化党的领导,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多种形式,采取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村民理事会等治理方式和载体,引导农民全程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化稳定平安,持续深化农村扫黑除恶斗争,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四、近期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近期重点应在研究谋划、统筹推进、政策下沉、发动群众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研究谋划上下功夫,确保乡村建设不走偏不变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环境优美、生活宜居、富裕富足、乡风文明等方面标准指标,明确相应建设主体、发展路径、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尽快形成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在建设过程应充分发挥各地创造性、主动性,持续跟踪各地乡村发展现状及特点、存在问题,选树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典型,谋划一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二)在统筹推进上下功夫,推动各项举措落细落实落到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升级,也涉及农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村庄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的关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农民增收;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活动,重塑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
(三)在政策下沉上下功夫,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
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要与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配置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严重制约着乡村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搭建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农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农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农村,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农村。整合梳理各行业领域支持乡村发展事项,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方面政策集成、项目集中、要素集聚,打通政策痛点堵点难点,形成推进乡村建设的工作合力。扩大乡村建设投资力度,引导产业链条、政务服务、公共文化服务、金融服务等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从干净整洁向宜居、宜业、和美拓展,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在发动群众上下功夫,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良好氛围
农民群众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受益者,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作用,积极宣传农民、组织农民、发动农民,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程序和方法,推广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和积分管理制度,在政策谋划、项目建管等方面不断激发农民主动参与意愿,保障农民参与决策权。鼓励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挥企业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的优势、社会组织在推进乡村善治方面的优势、村民个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优势,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物质支撑,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五、当前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四个建议
(一)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协作机制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更好统筹推进该项工作,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全体或部分单位联络员会议,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交流,以及对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共同进行研究解决,以形成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交流沟通、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二)组织一批深入基层、实践和群众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调研
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建议组织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相关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各地实践现状做法、梳理经验不足,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提炼提升,从而把握全国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服务决策。
(三)开展一批突出务实、管用并好用的高层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
组织国内各委研究单位、大专院校、知名专家,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外延、理论依据等内容;开展分领域、分行业、分阶段、分步骤研究,研机析理、研寻经验、研析规律;究其根源、究其实质、究其对策,进而提出务实、管用、好用建议,进而出台政策,系统性破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过程难题的。
(四)设立一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项
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探索支农资金统筹使用、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建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金等政策,在资金来源上,采取中央财政切出一块、现有项目明确一定比例资金等方面给予筹集。发挥公共财政在管护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增加财政贴息,扩大政策性贷款规模,加强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融资,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乡村基础设施管护。
2023年9月10日 14:18
浏览量:0